快要到年底绩效考核的时间了,回想过去半年好像一直忙忙碌碌但好像又没有什么很亮眼的成果。期间还有一大部分精力都投在了一个设计难度远大于实现难度的需求。

回过头想想,其实在工作上开始做一件长期的事情之前,还是要去评估可行性、投入以及收效,到底这件事情有多大的优先级,是不是就值得现在立马开始投入人力去做这个。到底做些什么可以被业务感知到,从而去判断,到底哪些需求才是重要的,而不是一味的承接需求,最后反倒抓不到重点了。

当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知道了公司存在强制的 Underperform 比例时,不免会想,也许有一天我也要成为背这个绩效的人?在这种场景下,是否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为安全?诚然,上班本质还是一种利益交换,我给公司提供我能够产出的内容,帮助公司节省人力开支或是做原本人力做不了的事情,公司给我反馈大厂背景、经验、人脉和钱,当然,这里面必然伴随着剩余价值的剥削云云,但总的来看,也算是目前相对公平且不错的买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还是会在工作的时候专注于需求本身,坚守住技术人应有的底线,但在工作时间之外,确实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投资,也许是身体的健康,也许是产品思维,也许真的去做一些能代表自己实力的东西吧。

前几天有看到一个帖子,个人认为说的其实很有道理,大致意思就是,人总要有一些能证明自己能力的东西,在校招的时候,学历就是最大的背书;在工作的时候,便是绩效和公司、项目经历。但是,如果能有足够的其他履历,比如大的开源项目、成功的产品,这些就会替代前者变成能力的证明,毕竟,选择前者只是没有后者的无奈之举。所以,我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且在这方面出彩,大概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吧。